办学院、搞地产、做投资……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定下“小目标”世界500强
从7年前成都第一条地铁1号线亮相,成都市民学着过闸机;
到如今4条地铁线画成“米”字,每天220万人次依靠地铁出行;
7年前的成都地铁公司,也变成了成都轨道交通集团。
近日,这个用轨道串联起整座城市的国有企业又有了新动作——在贯彻落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道路上,绘制了“三个跨域”的目标:
两年内实现从单一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企业到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的跨越;
五年内实现从政府全额补贴的公益型企业到具备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效益型企业的跨越;
十五年左右实现从大型国有企业向世界500强企业的跨越。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遥不可及?”成都轨道交通集团董事长胡庆汉在说完“三个跨越”的目标后,笑着向面面相觑的媒体记者发问。毕竟在多数人的心里,如今还在依靠政府大力补贴的成都地铁,距年营收额须达到260亿美金的世界500强,似乎不是只需踏上一节阶梯。
而在集团冲刺世界500强的改革中,又会给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我们一步一步地来看。”胡庆汉把三个阶段目标拆开,依着由易渐难的顺序开始解释。
版图大扩展
轨道之外,还要开放物业、参与“智造”、
挖掘附加产业、进军教育
“两年内,从单一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企业到轨道交通综合运营商的跨越。这个不难解释。”胡庆汉表示,目前集团的经营范围还只是围绕轨道交通的建设与运营,朝着“2022年,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的目标奋斗。
但放眼国内外,不论是香港地铁还是日本新干线,都能看到轨道交通的潜力远不限于此。因此深挖轨道交通的经济潜力,集团也可以走上多元经营的道路。物业开发、产业投资参与“智造”、投资技术进军教育、附加产业,都在路的前方。
物业开发——“地铁站就是生活枢纽”
胡庆汉表示,集团将全面推行“站城一体化开发”,做到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与周边土地同步规划、统筹建设开发、统一运营管理。引进有成熟商业运营经验的品牌开发企业进行合作,打造一批高品质住宅、商业综合体、地铁小镇;做大做强商业经营、物业管理等业务,努力打造公司利润高地。
“我们以市场的方式,挂牌拿地,再利用轨道交通的便利,把那些远离商业、文化中心的土地盘活。对老百姓来说,以后地铁站就可以是一个生活枢纽,车站内有银行、洗衣店、药店,车站外有商业综合体、高品质住宅等上盖物业,人们的生活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胡庆汉表示,根据目前规划,普通地铁站500米范围内、换乘站1000米范围内、车辆段等基地600亩范围内,是“站城一体化开发”范围。
他还透露,实际上物业开发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今年年内,7号线崔家店、1号线东寺停车场的上盖物业项目预计可以上市,我们会引进有成熟商业运营经验的品牌开发企业进行合作。”
“智力投资” 优化业态技术 提升乘客体验
“苦干”,是胡庆汉给目前成都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概括。“但是也有一个问题,业态技术比较落后。”
他举了一个很小的例子,每次列车进站停车“对门”的问题。“偶尔发现屏蔽门缝和列车门缝,差个几厘米,感觉没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就有误差呢?如果列车前方加一个感应器,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个误差?”他表示,通过“苦干”保质保量地完成建设运营是本分,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优化业态技术,推动技术的升级换代。 “技术的优化,可以提高乘客的体验。”
因此,成都轨交集团决定积极融入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胡庆汉表示,“我们要和中国中车、西南交大等开展合作,加快组建成都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第二代中低速磁悬浮、全自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方面培育核心技术能力。”
同时,政事君了解到,集团还要进军教育,抓紧筹办成都轨道交通技师学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成都人提供了就学和就业机遇。“预计6000人的规模,定位是培养本科及以下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既可以为集团输送人才,也可以为其它地区的轨道交通提供人才培训服务。”
参与“智造”,既降低成本,亦可输出产品
胡庆汉表示,集团还将以参股为主的方式,与像中车这样的先进企业合作,进军列车智能装备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维保、关键部件制造、土建标准化构件生产等领域。
“除了土木之外,轨道交通涉及到的机电、机械、信号系统,就算是屏蔽门的螺丝帽,我们都可以合作。”他指出,积极参与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和配套产品“成都造”,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方便线网的后期维护,也可以面向西南地区甚至全国,输出“成都造”产品。
做活“附加产业” 学习资本运作
最后,“附加产业”也将在成都轨交集团的多元业态中占据重要板块。
“轨道交通客流、信息流的规模效应是我们绝对的优势。”胡庆汉表示,集团今后会在大数据、物联网、金融、广告传媒等领域,成立专业公司或与优质企业合作,充分利用这个优势。
同时,还要向深圳地铁、广州地铁学习,灵活运用重组、收购、IPO等多种资本运作手段,深度挖掘轨道交通经济附加价值。
以上每一步都在“造血”
“5年内非票务收入将大于票务收入,物业是利润高地”
“五年内实现从政府全额补贴的公益型企业到具备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效益型企业的跨越。”
血从哪里来?
票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5年内,我们的轨道交通600公里运营里程的目标应该是完成了。通过估算,到时候有望实现每天1千万运次,年收入预计达到70亿元。”
但票务却不再是集团收入的主要部分。“5年内集团的非票务收入将大于票务收入。”而“非票务收入”来自多元经营的每一个板块。
胡庆汉表示,车站物业将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轨道交通线网加密后,保守估计成都35%的市民都将依靠地铁出行。所以站内、站外的每个空间,都会因为密集的人流变得珍贵,这就是利润高地。”胡庆汉指出,而为了更好地结合轨道交通和商业,年内将和三家行业领军企业成立成都轨道交通设计(咨询)院,在线网规划时就启动商业规划。“同样是利用第一人流聚集地的优势,广告这些附加产业也可以带来收入。”
另外,集团在以参股为主的形式参与“智造”时,是在投资产业;在组建研究院的同时,是在投资技术;在成立设计院、筹办学校时,是在占领行业技术和智力制高点。
而这些,都在为集团“走出去”奠定竞争力基础。胡庆汉表示,多元经营带来的产业输出、技术输出、人力输出,今后都将为集团造血,带来丰厚的“非票务收入”。
“我们做的估算是,10年内,单是物业开发,每年能为集团带来100亿美金的营收额。”
走资产资源化、资源证券化发展道路
旗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上盖物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均可拆分上市融资
“说得更远一点,轨道交通集团旗下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上盖物业、教育培训等领域均可拆分上市融资,走一条资产资源化、资源证券化的发展道路。”胡庆汉笑着说,“我们用15年来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冲刺’世界500强’。这样解释,还是没有遥不可及呵。”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蓉城政事